九五皇汉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皇汉 汉服 美食
查看: 3566|回复: 0

击壤以为戏乐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1046

帖子

96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79
发表于 2018-11-1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击壤,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击壤》条引《释名》(一说东汉刘熙撰)日:“击壤,野老之戏也。”

  击壤之戏,在邯郸淳的《艺经》上记载得比较清楚。它说,“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失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止。”

  击壤之戏,起源甚早。传说中的唐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而唱击壤歌。歌词云:“吾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有何力于我哉?”(见《群书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纪》)此歌早见于王充《论衡·艺增》,文字略有不同,载云:帝尧之时,“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三国时,吴盛彦曾在《击壤赋》中说:“论众戏之为乐,独击壤之可娱。因风托势,罪一杀两。”“罪一杀两”,是说击壤的方法或规则,其详细内容不得知。晋人周处《风土记》说:“击壤者以本作之,前广后锐,长可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腊节,童少以为戏,分部如擿搏也。”这条记载与前面所引《艺经》的意思相同,都是说击壤的方法和规则及用具。击壤之戏,在晋代还有人玩。据文献记载,皇甫谧就与人击壤于道。如《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击壤》条下说:“玄晏(皇甫谧号玄晏先生)日:‘十七年与姑子果柳等击壤于路。’”

  在古代,还有一种掷砖之戏,与击壤之戏相似。掷砖,也分胜负。《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掷砖》条引《艺经》说:“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一枚方圆一尺掷之。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乙筹,后破则夺先破者。”掷砖,主要动作是投掷,这与击壤相象,或是击壤之一种,或由击壤演变而来,有待进一步考证。

  宋代有抛堶之戏。堶,瓦石也。抛堶即明代的打瓦之戏,也是一种投掷形式的戏乐,当也源于古之击壤。明杨慎在《俗言·抛堶》中说:“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关于抛堶,杨慎在《丹铅余录》卷九,也有相类的记载,并接着说,梅尧臣《依韵和禁烟近事之什》诗有“‘窃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堶。’或云起于尧民主击壤。”这里很明确地指出,宋代的抛堶,今(指明代)之打瓦,均起源于传说中的唐尧时的击壤之戏。

  到了明代,击壤之戏,演变成打尜或曰打拔。尜,是一种小玩具。其形两头尖,中间大。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京师小儿语:‘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说明明代北京地区的儿童在每年杨柳发芽之时,常以打尜尜戏乐。又据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者为负,日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耶!”柭的形制如枣核,即两头尖,中间大。它与尜是同一形状。说明打尜和打柭可能均源于击壤之戏。

  这种游戏,直到现在仍为儿童所喜爱。击者将长约三四尺的一根木棒持于手中,将另一根长约二寸、形如枣核的木棒置于地上:用手中的长木棒敲击地上的短木棒的一端,使之飞起,再用力击之,使之飞远:以近者为负。负者需大声呼“柭……”,边呼边跑,一口气把胜者击出的短木棒拾回来。这种游戏,不仅可锻炼敏感的击敲技能,而且也能锻炼奔跑的能力。它较投掷木块或砖瓦要复杂些,而且更有兴趣。这种打柭,也是由古之击壤演变而来,或直接称之谓击壤,当也无大不妥。

  综上所述,击壤起源甚古,经历代演变,名称不一。它是一种老人和儿童都喜爱的娱乐活动。





上一篇:雅歌投壶
下一篇:龙舟竞渡夺锦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五皇汉网

GMT+8, 2024-5-18 16:07 , Processed in 0.021934 second(s), 22 queries .

九五皇汉 复兴华夏

© 反对对汉文字狱,本站畅快发感想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