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皇汉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皇汉 汉服 美食
查看: 3329|回复: 0

七年的语言学心血——世界各语言的梳理与专题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1046

帖子

967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71
发表于 2019-7-30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年的语言学心血——世界各语言的梳理

前记
最近时常在实验室中忙碌毕业设计到晚上12点,很多时候是因为呆呆地望着材料楼的窗外,回想着四年的大学时光从指缝中悄悄流过,众多回忆如黑白无声默片般地飘过脑海,而其中为数不多的色彩却来自于我永远深深迷恋的一种艺术——语言。
作为一个行将毕业的材料学渣,撰写材料科学方面的毕业论文很大程度上只是例行公事,就像婚龄稍长的夫妻一样,例行公事大于正常的激情需求。而在这段并不享受的时光之中,我一直在寻找过去四年中,一个能够引起看客共鸣,也同时能够感染自己的激情。有人也许会说是爱情,但是对于一个屡次在这个方面“挂科”的童鞋来说,我的情感经历并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谈资,当然如果各位看客真有兴趣了解怎么在大学里面谈恋爱,请咨询我室友金纪伟童鞋。
而我要记录的是那一个燃烧了数年的语言梦,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好红的感觉,有木有!不是党员可惜了我!)
英雄不问出路虽是好事,但是说明一下我个人的背景情况服务于本文章。
黄某某,字译能,世人俗称伊莱。高中悬梁刺股,自认为考学能成大事。09年6月的“斯大林格勒”之役之前,大笔一挥豪泼墨得准备在志愿书上写下上海外国语大学这五个大字。然,壮志未酬。家长前辈皆炮轰这个略带“娘气”的决定(不是故意黑友校的,只是男女比例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个两个字),于是,挥着泪告别了我心中的圣地,默然跟随父辈的脚步,来到了上海西南某高校。传说西南某高校有“三宝”:自行车;自行车后坐垫;自行车后坐垫上坐着的姑娘或者汉子(根据个人的口味不同而不同)。据说集齐之后能在校园里所向披靡。可惜,自从我的“汗血宝马”早早遭窃之后,三宝再也和我无缘,于是我要寻找到一样全新的东西来充填我的生活。
正文
大学初期,一次机缘巧合读到松田行正所著的《零》,其中汇集了121类各式符号和文字,书中虽是每种符号文字仅仅是寥寥几笔的带过,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极其清晰的世界符号语言的历史脉络图,而当时我所掌握的两门语言(即,中文和英语)仅仅是经过历史狠狠简化过的“高级语言”,而那些蕴藏更丰富文化和历史的语言恰恰是那些更“低级”的语言。从那时,我便开始研究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
要解释众多语言的关系就要从我所操持的母语方言说起。
有外省的朋友经常会问,上海人到底操持着多少不同的方言?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我难以回答,因为针对方言的划分来说,缺乏较为精确的纲目,更何况上海松江的更西边的区域更是一个村庄操持不一样的方言,按不用的辨识等级,上海方言的划分也相当不同。但是按照一个较为官方的划分来说,上海方言的属于吴语,而更完整的语言层次应该是汉藏语系(语系)-->汉语族(语族)-->吴语(语言)-->太湖片(语片)-->苏沪嘉小片(语小片)。而更从广义的行政和地缘上分类,可为上海主流方言、浦东方言、松江方言、嘉定方言、崇明方言、金山方言和吴江方言。所以在语片层面上,上海各方言使用的是用一种语言逻辑,只是在语言发声上的差异较为明显。在这个举个“栗子”,我来自南汇,属于浦东方言,南汇话中浊音较多,很多时候需要压着喉咙发音,而这种特点是沿袭了楚地古代汉语的特点,所以听起来会更土,而相比上海主流方言,其拥有广式的连续变调系统,同时其咬字清浊对立,所以主流方言听起来更加洋气、更加具有新时代的气息。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仅仅在语言层面上的千差万别,所以说语言学家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里面划分语言。这个工作可以参照生物学家的对大千生物世界的分类。于是世界上公认的语言分类是将语言按照相似程度分为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
语系
代表语种
占世界总人口比例
印-欧
英语、法语、俄语、印地语、波斯语
48%
汉-藏
汉语、藏语、泰语、缅甸语
24%
尼日尔-刚果
斯瓦希里语
6%
亚-非
阿拉伯语、希伯来语
5%
马来亚-玻利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
5%
德拉维达
泰米尔语
3%
阿尔泰
土尔其语、蒙古语、哈萨克语
2%
以上的分类仅仅是粗略的分类,还有更多的语言是无法分类的,比如说加勒比语。另外,还有一些“孤立”的语言,比如说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这些语言可被统称为孤立语系,所以根据现在的研究,他们与所有现存的语言都没有直接的联系。虽然我们看到日语中大量出现繁体中文字,但是因其语言构成的“黏着”特性,所以即使出现大量“盗用”,也无法否认语言构成层面上的孤立。
  • 印欧语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印欧语系的分布范围几乎覆盖整个地球,而其得名的来源也颇为地域化。起初因为整个语系分布印度和欧洲所以得名为印欧语系,之后因为热爱批判的德国学者,印欧语系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印度-日耳曼语系,其得名的理由为,该语系中,最东边的阿萨姆邦操持的阿萨姆语属于印度语的范围,而最西边的冰岛语属于日耳曼语言,所以极富民族自豪感的德意志人民广泛运用该术语,更有民族主义者使用“雅利安语系”这个定义,然而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印欧语系这个说法较为通用。
因为印欧语系的地缘分布,所以造就了该种语系形成较早,也非常容易受到外族文化的冲击。原始的印欧人是否拥有一种固定的语言一直是语言史学家争辩的话题之一。然后由于语言的形成时间远比文字形成的时间远久,所以基本不可能有处考证。但是在学界,由于地缘性对于语言的重大影响,所以比较语言间的相似程度很大程度上就能分析出语言出现的时代。而在这个我们需要假定如果一个词语在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都是十分相似的,那么这个词便是生活在那时的印欧人民所能直接表述的概念,也就是这个词语代表的事物是其生活中直接能接触得到的,反之便可以认为该概念是之后才得到引进了解的。这个假设便是语言学家在重塑“石化语言”中使用的假定方法。
在这个方法的指引下,古印欧人的语言就渐渐被重建出来了。我自己可以推测,这些古人生活的环境并不是现在狭义欧洲人所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却很大程度上与现今生活在离黑海和里海不远,但更为北方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差不多,即远离江湖海,幅员辽阔的区域。有些北欧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持有着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北欧语族继承了很大部分的古印欧语的语言特点,即屈折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口腔震颤。我对这个观点并不全盘否认,我学习了一点芬兰语之后的确发现北欧语言带有很强烈的“原始语言”的感觉,但是由于所处文明圈的不同,我更愿意认为当时的北欧文明源自于当时更南方的原始古印欧人的后裔。因为北欧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较为苛刻和隔离,所以少有外族的入侵,在这个前提之下,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较好的保护,所以以芬兰语代表的北欧语言在众多方面都有很强的原始印欧语的影子。在这里举个“栗子”,北欧神话很大程度上承载较为原始的北欧文化,其中广为人知的雷神名为Thor,其在发音中h为虚音,构字实为多了一个h;再反观古英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h虚化的现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以芬兰语为代表的北欧语的久远,但是其决不是古印欧语的原型。(但是很讽刺的是,芬兰语却没有被列为印欧语系,可能常年受到孤立的芬兰学者要以此争辩成为语言方面的“欧洲之祖”。)
重建古印欧语之后,学界认为“原始印欧文明起自于公元前三千年,也就是五千年以前的中欧偏东某地,大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它分裂了,人们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迁移。其中一路到了希腊,另一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另一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他们是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的祖先)。还有一路北上到了俄国,同时又有一路跨过伊朗,阿富汗最终到了印度。他们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
在原始印欧语系的重建中牵涉到太多的专业推论,我在这里与不多赘述。
跟人类一样,众多语言总是从同一个祖先演化出来的。有人会认为现在众多的印欧语言是源自于这个语系中两个伟大卓越的语言,即拉丁语和希腊语。此话虽然不假并且这两门语言传承了大多数中古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但是推根溯源来说,希腊语和拉丁语只是语言演进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产物,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并不是始祖。(话说大家都知道宙斯是万神之王,有谁能说出万神之祖又是哪位神?)但是拉希二语却在学界推断原始印欧语之上助力甚多。在16世纪时,欧洲和亚洲逐步开始进行初级的接触,很多的商人和传教士开始学习当时较为主流的亚洲语言——梵语。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东方的梵语和西方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有着较为广泛的相似性,所以之后语言学家就以上述假想推断,这些语言来自于同一个祖先,而这个祖先是什么,现在还无法得到世界公认的答案,但是学界在这个分歧上进行了一个模糊的定义——原始印欧语。
而印欧语发展至今,衍生出了数十种可以辨认的语言形态,而以下我想通过一个各语言词汇上的比较,让各位看客较为直观得感受到什么叫做较为广泛的相似性。
语言、词汇
月份
父亲
新的
鼻子

英语
Month
Father
New
Nose
Three
德语
Monat
Vater
Neu
Nase
Drei
法语
Mois
Père
Nouveau
Nez
Trois
意大利语
Mese
Padre
Nuovo
Naso
Tre
瑞典语
Månad
Fader
Ny
Näsa
Tre
俄语
месяц
отец
новое
нос
три
梵语
Mas
Matar
Nava
Tas
Trayas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看到现代西方很多主流语言在许多表达上都是趋向一致的,除了由于地缘造成的发音形式有所区别之外,只要的构词都是相近的。而梵语和俄语在于西方主流语言的对比中,也显现了相当大的相近性,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印欧语系在地域上划分的合理性。
在总体谈论了印欧语系之后,我想在下面一个部分着重谈及现代印欧语系中较为代表性的两门语言——英语、法语。
-          英语
英语因为日不落帝国在大航海时代的全球扩张以及新大陆在新时代的强势崛起从而实现了对旧欧洲众多古老语言的强势逆袭。在语言学界,英语的历史时期共分为三段:古英语时期(公元449年至1100年);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0年至1500年);现代英语(公元1500年至今)。而回顾“屌丝”逆袭众多“高富帅”的过程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语言的世界中,胜在传播而非传统。
最早期居住在英伦三岛的人类文明圈是塞尔特文明圈(Celtic),而从印欧文明的发展时间轴上来看,塞尔特文明属于印欧文明最为西边的一支。史书记载,塞尔特人原先驻扎在德国南部,拥有十分强健的体魄,在较为寒冷的环境下依然生活地十分顽强。而因为某种不可抗力,在公元前500年时,该族向西迁移,最终渡过海峡,成为了印欧文明对英伦三岛的第一次“侵略军”。
所以说古英语的起源在于celtic民族,所以大家经常可以在英语区文化中看到celtic这个词语。在新世纪音乐(New Age)中就有一个叫做凯尔特女人(Celtic Woman)的组合,她们的音乐风格就是在新世纪音乐的风格下尽可能多融入英伦三岛当地的民歌元素。
而大家都知道,屌丝的逆袭都要分为各个阶段,第一次的文化入侵,只是让屌丝们了解了高富帅的优良血统,而时处公元5世纪的第二次入侵正式奠定了古英语的形成环境条件。
那时较为早起的日耳曼民族的四支部落,即央格鲁(Angles)、撒克逊(Saxon)、朱特、弗里西。这四个民族中,前两个民族对于古英语的形成的影响较为直接。央格鲁民族早起居住在石勒苏益格(Schleswig)地区,而撒克逊民族居住在离央格鲁民族不远的荷尔斯泰因(Holstein)地区。现如今,这两个地方合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在德意志国最为北边的地方。在这四个民族横跨海峡进入英伦三岛之后,主要占据了英格兰地区,因为较为先进的“四大家族”对原先生活在当地的塞尔特民族进行较为残忍的驱赶政策,所以第一次入侵的“元老们”一边念叨着“大江东去浪淘尽”,一边狠狠地退守到了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高地。在这次文化大入侵就造成了英伦三岛世世代代的恩怨,也直接引致了英伦三岛在之后的国家制产生之时,三地更愿意作为联邦国家形成出现在历史的舞台,而同时三地更是充满着或温和或激烈的摩擦,特别指出的是爱尔兰作为塞尔特人血统最为纯正的后裔在争取独立权方面与英联邦各部的抗争是相当惨烈的。这次入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古英语区的民族心态,所以在英伦三岛发生多数的历史事件与第二次印欧文明大入侵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而退守外乡的塞尔特人在当时就显现出了腐国人民黑色幽默的气质:英格兰(England)一词出自于塞尔特人对于央格鲁民族占据的土地的“昵称”—Engle-Land,来自于大陆“角落”的人民所占据的土地,以显示自己“国中之国”的恢弘气势。(贱人就是矫情!被赶出去了还嘴硬!)
因为这次大入侵,英伦的主流文化受到了重新的洗牌。入侵者的语言逐渐形成了“古英语”,而因为迁徙地的源语言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当时的古英语还是带有强烈的拉丁语言的影响,自己发展的空间其实不大。比如说,英语中的audio,video,kitchen等等的词语都是源自于拉丁语词根,而且动词偏多,如果有接触过拉丁语的朋友们会发现前两个的词语基本上就是拉丁语的词性变格而来的([L] videre-video)。
同时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词汇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名词偏多。原因是公元九世纪北欧人大举挺进英伦,几乎占领了整个东海岸,所以说这个环境下,以日耳曼语为日常语言的民族第二次入侵英伦,使其操持的古英语中大量融入当时北欧人的语言习惯和词汇。比如说egg,odd等等的词即源自于瑞典语的ägg和udda。而了解瑞典语的朋友也知道,其也恰恰是日耳曼民族渡过波罗的海峡之后将日耳曼语言带向北欧所形成的。举个栗子,很多在德留学的天朝童鞋表示,瑞典语虽然听不懂,但是很多标示上面的词语都是基于德语模板的,所以学会德语就可以在瑞典基本无障碍旅游了。在车站或地铁上比较常见的一个德语词就是Ausgang,名为出口,瑞典语中的说法为utgång,我有时会看到Ausgång这个写法。
第三次重大入侵是发生在1066年诺曼征服英伦之时。当时的诺曼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法语体系,而这种体系由于长期与欧洲其他民族语言进行融合,使其从原始的多屈折演变成为了较少屈折。所以在法语融入英伦文明的过程中,古英语也迫使从多屈折演进成为少屈折的语言,这个改变宣告古英语正式进入中古英语的时代。在英语中的一些词,比如说annual,chamber,desire等等的都是源自于法语的annual,chambre,desire。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产肉的动物多是英语词,比如cow,sheep,deer,而它们的肉则是法语词,如beef,mutton,venison。大概持法语的多为贵族统治者,只注意他们餐桌上的肉,并不在意牲畜们叫什么。
语言体系的简化虽很大程度上抹去了较多的原始文明的迹象,但是在传播文明的方面却带来了更大的胜负手。1399年继承王位的亨利四世是第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国王,其昭示了英语逐渐受到了英国高层的认可。而随着大英帝国开始工业革命,并不断向着世界各地进行扩张,现代英语的基本框架正式敲定。而在1800年之后的两百多年中,英语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在语言的世界中,传承传播的理念要重于传统的理念。自此,中古时期的正统日耳曼语族遭到了屌丝英语的逆袭,而作为国际上唯一认可的交流语言,它的崛起带有着更多屈辱的意味,然而逆袭终究是逆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法语
法国在国际上自称为高卢雄鸡,自认为是高卢人的后裔。其实说这句话的性质就像我们天天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没有根据。其实在罗马进驻高卢之前,该区一直是塞尔特族的影响范围,所以很大程度上英法两门语言在两千年前是一家人。但是高卢地区在公元前二世纪落入了罗马的统治,所以法语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与以拉丁语为代表的罗曼语系的融合。
由于高卢地区远离教廷,所以该地操持的拉丁语更加俚语化,导致了这种通俗的拉丁语在高卢地区的演进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教廷在之后的时间内不停向西面扩展,使得高卢地区使用的拉丁文受到了其他语言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另外一门伟大的中古语言——希腊语的影响。同时,该地的法语在音韵和构词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中的一条音规直接导致了拉丁语语音体系的重塑,即重音规律。再加上高卢地区在公元五世纪受到了日耳曼民族的入侵,而使得该地的拉丁文又带上了十分浓重的日耳曼语族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加固了重音规律在高卢拉丁文中的地位。(日耳曼语族有着十分明显的重音现象。)同时,日耳曼语族中颇多的单字也得到了引进。比如说,法语中的东(est)、南(ouest)、西(sud)、北(nord)就是来自当时罗曼语族。这个时段也开启了古法语时期。
当时的古法语与现在的法语体系和当时的拉丁语体系都相当不同。在那个时期,古法语有双格位体系的出现,也就是阳性名词和形容词上所凸显的主格(主词)和斜格(受词)。学过拉丁语的朋友都知道,拉丁语有六个格,分别是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夺格、呼格。六个格的存在赋予了拉丁语的语序自由。我这里举个栗子:在电影《V字仇杀队》里面出现一句《浮士德》中的名言,即Vi veri veniversum vivus vici,意思是by the power of truth, I, while living, have conquered the universe. Vi原形为vis,意为by the power;veri原形为verus,意为truth;veniversum原形为universus,意为universe;vivus意为living;vici原形为vincere,意为have conquered。大家可以看到拉丁语通过格位赋予语序上的相对自由。同样在古法语的规则中,主格和斜格的的差异主要在字尾有无词性变化词尾-s上。按照相关文献中的例子来讲,“拉丁文murus产生古法文murs,而muri、murum、muro则合并为mur。就复数形态而言, muri成为mur,而muros、muris则合并为murs。主格单数与斜格复数及主格复数与斜格单数是由定冠词或某些类似的修饰语(指示词或所有格形容词)来区分的。结果,li murs意思是"墙"(主词);le mur"墙"(动词或介词的受词);li mur"墙(复数)"(主词);以及les murs"墙(复数)"(受词)。”所以同样,这种规则也赋予了古语法在语序上的相对自由性。
而从十三世纪开始,法语的现代模板渐渐形成,即双格位的现象渐渐转变为以形容词和名词为模板的格位体系。也就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现代的标准法语。由于一定程度上依然沿袭着拉丁语的严肃性,所以像法律条文这种严谨的重要文件在国际上都是用法语书写,联合国将法语为第一书写语言。
  • 汉藏语系
结束了印欧语系的叙述之后,我要把各位看客的眼球引到同一个大陆,但是最东边的地区。在那里,汉语的语言作为“扛把子”的带头大哥,带领了众多“小喽喽”,并称为汉藏语系。虽然,汉藏语言因为汉语的存在,所以其历史深远的程度远远大于很多印欧语系的语言,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学界对于汉藏语系的研究不仅没有像印欧语系的研究那样深入,甚至对于其起源、发展、演进中的众多关键性问题还有待解决。
从学界的角度来分,汉藏语言分为四个语族: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彝语族。其实还有一些难以界定的语言存在,比如说越南语。有证据表明,越南语有很多的词都直接来自于汉语,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其为汉语的远亲,但是因为构字方法不同,所以很难确定其真实性。
-          汉语
针对汉语的理解,我肯定没有汉语言文学的学者了解的多,但是由于要服务于整篇文章的结构,所以我略微谈一下。
如同所有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字一样,汉字在形成之初是为了辅助当时的原始语言。当时的人类社会虽持有的信息不能算是多,但是也有无法记忆的时刻。这时,汉字便出现记录那些当时社会较为重要的信息。同时,因为当时文字系统相对来说较为简单,而以视觉印象记录的信息较为容易获得保存,所以最初的文字系统都是以象形作为逻辑基础。而“史书”记载的“仓吉造字”只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粉饰,不能算是“史实”,而应该算作“神作”。之后,在象形文字发展到较为完善的程度之后,古老的汉文明先祖们发现,很多的信息已经无法仅仅使用象形逻辑来记录了,于是衍生出了形声的逻辑。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而又频繁的交战虽然使得民不聊生,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大交融,这是大江南北的众多新兴概念发生了交换,由于在当时各地使用的文字并没有统一,所以处理这些新概念的方法较为不同,我们就拿之后成为统治文字的秦篆来说,因为当时的形声的逻辑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时期,所以在这个大熔炉的时期,秦篆的形声字大增。在很多时候,每有新概念的引入,秦篆就通过使用形声逻辑创造一个新词来应对新事物。这个方法免除了用句法解释的麻烦,所以秦时代见证了形声逻辑的大发展。
虽然自秦朝来,汉语的文字系统在大多时候都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地方发展环境的差异,所以方言系统也在这种统一的大背景下另起炉灶。同时形声逻辑的发展壮大也使得方言系统不断自我充盈。而方言的纷繁多杂一方面成为各地交流的一个屏障,但是很大程度上更是各地民族性格和文化的载体。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方言的存在让某一特定种群的人在偌大的中国大地上多了一份认同感和存在感。同时在现在这个“天下一统”的时代,后者的意义远远重要于前者的困扰。
在我游历祖国大好江山之时,我也尝试学习当地的方言。除了好似来自外星球的潮汕话和温州话之外,我多少能够侃上几句,也同时发现各地方言的可研究性丝毫不差于其他的语族、语系或者语言。因为在文章开篇处已经略微介绍过上海闲话了,那这里我就重点谈一下长沙话。
-        长沙话
长沙也算地处中南富庶之地,建城时间为公元前二二一年,已经将近有2400年的时间了。这样的历史环境为长沙方言的形成提供了较为充沛的时间。由于地域没有沿海城市那样交通便利,所以说该方言的形成环境较为封闭,形成风格较为独特。而我在这里谈论的长沙方言值得是广义长沙地区所操持的乡音。
首先从语音上分析,除轻声外,共有六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6个声调。而音调则分别对应着上述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和入声六个声调。这个音规使得长沙话在情绪表达上面有着较为丰富的形式。同时,长沙方言最具韵味的语调就要数在发音上扬的时候。有一句话:湘音缭绕、楚语云飞,说的就是长沙方言在语调上扬时的独特韵味。如果大家身边有长沙朋友,你可以让他们发一下“嬲”这个词音,我保证你心情再差,也会照样原地满血复活。
在很多词汇的表达上面,长沙方言更多使用象形的逻辑,比如说,长沙人特别喜欢使用“脑壳”两个字再加上相应的动词来表达一种状态。举个栗子,“棒哒脑壳”就是形容脑子进水;“叫脑壳”就是形容比较务虚的人。还有,湖南的麻将文化也能非常恰如其分得体现出该地方言的特殊,我从网上摘录下了一段比较经典的方言段子:
女:你快点放萨!又不是输你那堂客!
男:等哈子咯,催韶啊!
(空一会)
男:跌跌跌,把杂鸟索把你。
女:踩一脚,我恰哒。
男:嬲!你随么子哈恰得进咯!
第一句意为:你快点打出去,打输了跟你老婆又没关系!这句话其实来自于湖南非常有名的相声组合奇志和大兵所表演的一个段子中的节选,其中的“堂客”就是老婆的意思,起初学习长沙方言的时候,一直认为“堂客”是顾客的意思,但是了解的“客”其实有主人的意思后就豁然开朗。“大堂的主人”非老婆莫属,从这句话便可以看出湖南女人在家庭单位中的占据的较为强势的位子。
第二句意为:等一下,都被你催死了。长沙方言中经常把“死”字放在嘴边,看起来粗俗,但是缺了这个词就很难表达激动情绪。在文雅择言和激情放肆之间,长沙人民毅然决然得选择了后者,也是这种选择决定了长沙人民的总体性格特征。
第三、四句意为:给给给,给你个一索。等一下,我要吃。其中的“踩一脚”特别有意思。在老长沙,中巴车不会站站都停,如果你到了,你就必须要跟司机说“司机,油里踩一脚。”所以“踩一脚”就衍生成为等一等的意思。
第五句意为:娘希匹,你丫什么牌都能要!看你会不会长沙话,只要听“嬲”这个词发音是否到位。而这个词也是长沙当地表达愤怒情感最为普通、也最为有韵味的一个词了。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说“常杀人”好凶哦,说话好凶哦,其实都是因为长沙方言的特有的发音和词汇体系。也正是语言承载的民族性格能够撰写下四次长沙会战这样的壮烈篇章,所以毫无疑问的是,长沙方言(湘语)对于整个中国方言体系,甚至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虽然其并不像北京方言那样不停地向外输出,有着不可否认的统治意义,但是自成一派并且养育一批开创新时代的伟人便完成了湘语在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逆袭。
在了解完中国大陆的“统治语言”后,我要向大家顺便提下中国境内其他的语言。因为中国境内民族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操持不同的语言,所以语言也相当多样。文献统计“北方的语言多属阿尔泰语系,有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 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柯尔克孜语、塔塔尔语(鞑靼语)、撒拉语(青海境内的撒拉族);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锡伯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和土语(青海土族的语言);还有印欧语系的俄语和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等等。南方的语言多属汉藏语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汉-藏语系诸语言外,尚有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语和德昂语、布朗语,以及属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高山语(台湾高山族)。”
  • 亚—非语系
亚—非语系旧称闪含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族),这个说法最初源自于圣经中挪亚(נח)儿子的名字,其中他的儿子闪(שם)是希伯来人和亚述人的祖先,而另一个儿子含(םה)是非洲人的后代。从亚-非语系的族谱来看,亚述人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所以很大程度上阿系在意识形态上源于一家。(假如有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看到请谅解,我只是在宗教神话的基础上稍加了一点推论而得出上述结论。)我选择在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之后提到亚非语系是因为抛开覆盖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而言,亚非语系是最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同时起源于该处的拼音文字是众多语言当之无愧的祖先。
也许不学习亚非语系的童鞋对其分类丝毫不知,即使将其按照列表分类也会觉得不知所云。
地理分布:
非洲之角、北非、中非北部、西非北部、西南亚
谱系学分类:
闪含语系
分支:
柏柏尔语族
乍得语族
埃及语族 (已灭绝)
闪语族
库希特语族
奥摩语族
以上是学界公认的对该语系分类。实话说,我研究语言这么久,其中能分辨出的也仅仅是乍得语族、库希特语族和闪语族其中的一部分,能大略阅读和交流的也只是区区的阿拉伯语和古希伯来语罢了。可想,在这个语系中,语言的种类有多少繁杂。而其中较为主流的语言就数同为闪语族的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了。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作为一门语言是社会统一的结果,而更为早期,亚兰文作为该地区较为流行的公认语言为人所操持。由于出现的时期较为久远,当时的宗教系统还没有完全成形,所以亚拉文成为旧约圣经后期书写时所用的语言,及被认为是耶稣基督时代的犹太人的日常用语。这对该语言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公元前6 世纪以前的2000年中,古代语言阿卡德语的两种方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在近东广为通行,但到公元前6世纪,阿拉米语逐渐取代了它们,成为近东的共同语言,其后又成为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基督教《圣经》的《旧约全书》 中有一部分是用阿拉米语写的,历史传说认为,耶稣也使用阿拉米语的一种方言。而在亚兰语成为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的数百年之后,其语言开始演化,一部分保留亚兰语成为现今的波斯语;还有一部分便脱离这个框架成为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希伯来语在下一部分中详述。
与其他所有古老语言一样,阿拉伯语也经过了一段时间非常长的同化期。在当时各部落使用的古阿拉伯语有诸多用词完全不同的方言。比如说,在当时对于“灾难”的表达就达到惊人的400种之多,所以民间流行一句谚语“学习灾难就成了灾难”。
之后,因为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权力中心,直接促成了古莱氏人的语言成为了阿拉伯人的通用语。而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便是由古莱氏人的文字写成的。之后古兰经和古莱文互相促进,不仅古兰经成为了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徒的通用宗教圣典,同时古莱氏文也成为了阿拉伯地区通用的标准语言,在之后成为了阿拉伯标准语(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在阿拉伯语标准化的发展演进中,语言的字母表达形式一直在改变。原先的阿拉伯语是没有音符的,甚至在有一些古典文献中,比如说“古兰经”,不但没有音符,连基本的“ا‎”、“ﻭ‎”、“ﻱ”柔音字母(这些字母本身也能发音,但是在组词中是作为长音符为前面的字母做辅音的。)都没有,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所以说,在阿拉伯语演进的初期,文字的阅读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所以学习古兰经其中的内容需要超出想象的天赋和毅力。
同时当时阿拉伯文的所使用的“古体书法”——“库法体”也对学习阿拉伯语的人造成了比较大的麻烦。(如下图)

因为发现了这个问题,公元八世纪的伍麦叶王朝末期增加了阿拉伯语的注音,再加上了上述的三个柔音字母,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相当于中国的“正楷书法”的“纳斯赫体”。(如下图)
也就是下图中何炅老师背后黑板上书写的书体。(何炅老师我好崇拜你,我是看着你的节目长大的!)

形成阿拉伯标准语后,阿拉伯语的传播达到了顶峰,然而虽是得到了难度上很大的简化,但是其固有的语言特点还是让其成为了世界最难学习语言的第三名(第一名:汉语;第二名:希腊语;第三名:阿拉伯语。中国人很自豪有木有!)。
阿拉伯文字是一种音位文字,自右而左横写。共有28个辅音字母,除其中有3个可兼起元音作用外,无专作元音用的字母,可在字母上方、下方加符号表示,但这些符号通常是省略,只在初级启蒙书中和《古兰经》版本中出现。阿语28个字母发音部位,很有动感,声音响亮。语音的特点是 :(1)喉音、顶音和咝字音多。(2)有长音和短音的区别。(3)有叠音。(4)冠词的不同读法。特别是六个喉音字母另外有带“哨”音和“嘶”音的字母,另有“舌颤音”或称“舌弹音”,发音时由于舌头在口腔多次快速弹动,将音发出,形成欢快悦耳的节奏。这个发音至今仍是阿拉伯妇女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特有方式。其它字母也各有特色,发音都具有鲜明的表达特征。
阿拉伯语的构词法有独特的规则,每一词汇大都有其内部词根和派生关系上的曲折变化,通常一个词根可派生出若干含有不同时态的动词和不同含义的名词。构词时先由几个辅音搭成词根框架,然后填进不同的元音,或附加词缀,便形成表示各种不同概念的派生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阿拉伯语的书写体系可以不表示元音,而由读者自己去填入正确的元音。因在世界语种中独具dad(达德)这一顶音而有“达德语”之称。
这段来自百度百科,看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那我就拿古兰经其中的一句话来具象地分析一下阿拉伯语的语言特点。
بِسْمِ اللَّهِ الرَّحْمَٰنِ الرَّحِيمِ
意为بِسْمِ“以…之名”
意为اللَّهِ“安拉”,此为穆斯林的神,万能的神。
意为الرَّحْمَٰنِ“慈善的”
意为الرَّحِيمِ“仁慈的”
其实我发现,用中文解释阿拉伯语的语言现象有点别扭,因为各自语言系统演进的方式不一样,造成其在互译的时候带来诸多不便。而用英语解释就能看出一些名堂。
بِسْمِ means in the name of…
اللَّهِ means Allah
الرَّحْمَٰنِ means the beneficent
الرَّحِيمِ means the merciful
从英文注释中看出,下面两个对安拉神的形容的词汇置于名词之后,而同时前面有الرَّ这个不定冠词修饰该形容词。形容词的表达上也有一定固定的规则,由于安拉神是位男神,所以形容词的附加词缀为“i”音。(敏锐的看客们到这里可以发现,这个语法和法语的形容词变化有相似之处。)名词不同的性别会带来形容词不同的词缀变化,也就是填上不同的动符。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语法现象。同时阿拉伯语中“太阳字母”和“月亮字母”之间的区别也会造成前面冠词上面的不同。可以看出,阿拉伯语的语言结构相当复杂,不过其中包含的有趣的古老文化现象也是相当迷人的。
-          希伯来语
作为犹太人的语言,希伯来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然后,在希伯来语的形成历史中还出现了古希伯来语的身影。也许有人会将希伯来语和古希伯来语的关系和汉语和古汉语的关系做一个类比,但是由于汉语和古汉语的演进过程较为封闭,并没有太多的外来文化进行干预,所以其演化基本是跟随着国内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总而言之,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终究是直系的关系。但是现代希伯来语和古希伯来语之间的关系却了然不同。古希伯来语是腓尼基文字的间接传承者,与希腊文字出现的时代几乎一样,虽然身处不同的语系,但是两者使用的字母体系都是传自更为古老的西方闪米特字母体系。虽然从现在看来,除了一些借用词上有所重叠,其他的并无相像之处,但是同根同源的事实却无法磨灭。
希伯来语虽有古用和现代之分,但是其在总体语言特点上变化不多。和阿拉伯语一样,希伯来语起初并无元音字母,字母表上的22个字母起初都是辅音字母。而因为发音的需要,聪慧的闪米特先祖通过在字母的周围加上不同形态的符点来帮助发音,从而形成希伯来语正字法中的5个元音音位。举个栗子:
意为“这条大的、好的鱼是我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希伯来字母下面有很多符点,其中不同的元音和字母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发音。跟阿拉伯语一样,更多时候,这些元音符点是不会出现的,所以需要语言习得者自行填入元音使其成为有意义的单词和词组。就像下图一样(下图是以色列当地报道习近平访以)。
其实这种表音和指意分开的语言现象在众多古老语言中都有多体现。早在五千五百年前差不多与埃及人同时,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的苏美尔人也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最早的文字也是图形符号,一符一义。以后发展为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一起组成词组。自从有了表音和指义符号,字符孳乳增繁的倾向减少,到了约四千三百年前,字符减少到了六百以下,其中约有一百个是表示音节的符号,但是没有单独表示辅音的符号。发展至腓尼基之后才开始有了辅音符号。而在远东的中华地区,文字的演进也同样形成了两套语言系统——表音和指意,即汉字和拼音。
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拼音文字,希伯来语不仅在语言体系上独树一帜并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文字表达方式,同时其历史演进过程也同样绝无仅有。
学界将希伯来语的发展划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前3世纪之前的古希伯来语的时代,史书又称圣经希伯来语时期。由于该时期历史久远,所留下的文献少之又少。主要的留存文献都与《圣经》有关。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圣经及相关文献中使用的文字有99.9%是由古希伯来语写成,其余的由亚兰文写成。古希伯来语在这个时代的重要缺席,使得其他古老的西部闪族语成为了研究古希伯来语的重要工具。史料记载“创世记的族长故事显示亚伯拉罕的家人是用亚兰语的,族长及其后代定居迦南时似乎学会了一种迦南方言。雅各用希伯来文及一支石柱命名(创三十一47),而拉班用亚兰文谈话。”在希伯来独立王朝期间(主前十到六世纪),有很多腓尼基的碑文、摩押石版,以及在北叙利亚沿岸Ras Shamra找到的乌加列泥版,都对了解希伯来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其中的摩押石版更说明了希伯来文与摩押文的“亲密关系”。在文字发展方面,乌加列文的楔形文字虽尤较腓尼基及摩押文远离希伯来文;不过,由于乌加列文的文学,无论量与质都胜过其他古文,所以更能帮助我们了解希伯来文和旧约时代的日常生活。(上文所提的迦南文、摩押文、腓尼基文、乌加列文和希伯来文都属于西部闪族语系。)
第二阶段是公元前后的拉比希伯来文。在这个阶段,犹太教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古希伯来语能驾控的范围了。于是亚兰语逐渐替代古希伯来语成为了现金巴勒斯坦地区主流的官方语言。公元70年,罗马提多将军,带领10万军兵围攻耶路撒冷,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超过100万人惨死。犹太人从此再无立足之地,纷纷往外逃亡,漂流异邦。
第三阶段是公元6世纪到13世纪的中古希伯来语。这时候的希伯来民族已经亡国400多年。犹太人散居在三个大洲上,依然坚定不移地信仰着“心中的神殿”。那时候的希伯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死去的语言,和拉丁语一样落得同一下场,但是不同的是,拉丁语的死亡是因为语言系统的演进成为更为现代、平民化的语言,而古希伯来的覆灭则是人为的外族侵略所造成的。不过,由于希伯来语仍然以宗教语言的形式存在,所以其和拉丁语殊途同归,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受到研究,即希伯来学。
第四阶段是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希伯来语。现代希语的产生与犹太复国有着直接的联系。圣经有言“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里将他们召聚出来;领他们回到此地。”(耶利米书32章37节)“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围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他们不再为二国。”(以西结37章21-22节)谁都不会把2000多年之前的语言当真,(就像玛雅预言世界末日那天,我和前女友手挽手在逛街。。。)但是没想到还真被耶和华老人家言中了。从概率论上分析,该事件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是拉长事件的时间轴,事件定会发生。但是由于该事件非独立事件,众多因素会使得事件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发生改变,而在人种学的理论中,无论什么民族,一旦亡国失去聚居地超过五百年,必定会被其他的民族所同化,这个理论进一步使这个概率降低到了近乎不可能的地步。但是它还是发生了。
以色列复国的过程只能用神迹来形容。推开犹太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的斡旋作用,其建国的政治和军事过程只能说是世界国家史上最大的奇迹。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建立,并立即成为联合国成员。在建国之后短短的几个小时后,便爆发了第一次阿以战争,本是悬殊的兵力差距,但是等到阿军攻进圣城之后,各番号突然各自为政,变成一盘散沙。然后以军以守转攻,让第一次战争以阿军的惨败而结束。而之后的三次战争都是以极其奇幻的转折宣告了圣城的胜利。而在神助复国之后,以色列国在文化上进行大一统,启用了由立陶宛犹太人本-耶胡达所创造的现代希伯来语系统,此系统建立在古希伯来语之上,所以有一定的重叠之处。我没有学习过现代希伯来语,所以其之间的区别我只部分了解:在发音上面,现代希伯来语合并了很多擦音,同时元音上也取消了长短对立的规则,总体使得现代希伯来语成为一种更加容易学习的语言,更有助于语言的传承和传播。
  • 马来亚-玻利尼西亚语系
写完了上述最为主流的三种语系之后,我要将各位的思维拧回亚欧大陆的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已经成为较多国人的度假之地,旅游区的大多数当地人操持着英语或者中文的其中一种,但是远离旅游区的更大部分的东南亚地区的语言种类繁多,一国一语。因为大部分的地区都是有丛林覆盖的,所以我更喜欢将这地区的语言统称为“丛林语系”。
虽然这个语系对世界语言的贡献相对较小,但是在地域上,它基本涵盖了所有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该语系和孟-高棉语系(主要是柬埔寨的高棉语)和印度南部的蒙达语系合称“南亚语系”。它包括四种国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他加禄语(菲律宾语)和马拉加斯语。
古马来语从公元7世纪就开始成形。那时的马来语实际上是由大量的梵语词构成,并没有很强的独立性。公元14世纪,由于马来语已经成为了南洋群岛的公认商用语言,所以马来语渐渐演化出现了标准格式,从而成为当地的官方语言。其实还是不难看出,马来语中有很多梵语和阿拉伯语的概念。在文字系统上,马来语起初使用的是印度的帕拉瓦文字,但是到了14世纪出现简化标准马来语之后,文字又改用了爪宜文字,其是阿拉伯字母的变体,而在殖民时代,英国人又将其改为以拉丁字母为系统的语言。一波三折。
而马来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从根源上来说是同一种语言,印尼语源自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的马来语,是该语言的一个地区性变种,同标准马来语有超过80%的同源性。不过在拼写系统上,两者却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印尼文的系统是由荷兰人发明的,而马来文的系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语言学界还是将其划分成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而源自菲律宾的他加禄语的身世却没有足够的研究支撑。我们可以粗略认为他加禄语可能源自于民答那峨岛的东北部或维萨亚群岛的东部,再加上该地多达几百种的部族语言使得他加禄语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
由于我接触该语系的机会不多,唯一的了解也只是其旁支语系中的高棉语。但是从高棉语中,我发现该地区的语言特点在发音上相当明显,开口音较多然后鼻音较重。
因为东南亚地区长期受到西方的殖民政策的统治,其语法结构受到了很强的西方语言结构的影响,所以大多为分析式的语法结构,即主—谓—宾结构。而且本土文化对于语言的控制渐渐流失,掺杂了太多外来的借语,从而使得该地区的语言在我的眼中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于是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语言沦陷”。
  • 尼日尔-刚果
最后将话题引到非洲大陆。提到非洲,停留在大家心中的印象一定是沙漠。而恰恰是这个环境问题,使得非洲人民的生活条件较为严苛。同时,该地区没有迁徙的概念,多数人口依绿洲而居数百年,造成该地区的语言有一定的封闭性。据统计,非洲有1000多种语言,各种语言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大。语言问题可能是限制非洲发展的挚踵,也是众多学家致力于梳理的一个问题。
其实非洲语言史和南亚语系一样都是一部屈辱的殖民史,下面的图表可以帮助大家理清非洲语言的分布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非洲的语言情况和南亚地区的情况相似,有着非常明显的殖民现象。但是由于民用和官方系统存在双轨制现象,所以又和南亚地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当地土著语言依然还在当地沟通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说非洲地区的文化还原度较为高。回到上左图,我们看到非洲北部地区基本是阿拉伯世界国家,所以文化上更加倾向于中东地区,从语言地缘学角度来说,该地属于闪含语系影响地区,所以不属于这部分讨论范围。而非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语言要数尼日尔—刚果语系了。
当然,因为非洲地区“一村一语”的现象,所以该语系涵盖了众多语言,或大或小,而其最重要的分支是图班语,操持图班语的人口占到了语系人口的一半。学界研究发现,“持班图语言的民族最开始是发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喀麦隆,也就是班图语言区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为他们从近东地区学会了种植某种农作物后,由于这种作物的适应性,他们随之逐渐朝东、南迁移,最终布满了由此往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而图班语中最重要的语言就数斯瓦西里语。作为一块旧世界的“殖民”大陆,斯瓦西里语在众多西方“高富帅”语言中强得一席之地,并成为众多非洲国家官方语言也算是非洲本土文化的一种骄傲。
而斯瓦西里语的较高地位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斯瓦希里语传统上被认为是阿拉伯治下桑给巴尔的语言,由于阿拉伯奴隶和其他商品贸易沿海岸传播。最初是因为来自桑给巴尔以外的大陆当地人被作为奴隶贩卖而随之传到桑给巴尔的,还是桑给巴尔本地就有本地黑人居民,尚不知晓。无论如何,阿拉伯商人从至少6世纪就开始和沿海居民有密切的联系,伊斯兰教也在至少9世纪开始在东非海岸传播。作为传播语言,其在演进发展的过程中就得到了与其他民族语言相融的机会,从而使其语言结构更加易于传播。
所以斯瓦西里语中出现很多阿拉伯语的借词,甚至其语言名字本身也来自于阿拉伯语سواح,意思为沿海之地。而在语法规则中,斯瓦西里语把名词化为几种类型,不同类型加上不同的前缀。举个栗子,单数带有m-前缀/复数带有wa-前缀的类别中的名词都表示人类。例如:m-toto“孩子”,复数wa-toto“孩子们”名词的单数ki-前缀在复数中变成vi-前缀。
在现代非洲,民族语言更像是一种方言,熟友之间使用较多。更多时候,西方殖民所引进的官方语言成为了现代非洲主流语言,如科特迪瓦(Cote d’ivoire,法语意为象牙海滩)。这样的让位是一种趋势,但是却不利于非洲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传承。
结语
本文谈及的语系、语族和语言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虽然洋洋洒洒,但是提到的依旧仍是语言总数中极少的一部分。由于语言的特殊多样性,其他无力或无法提及的语言更多属于没有大规模传播的小众语言。有价值,但是无寿命。我惊叹于语言世界的广博,虽有心但仍无力进一步完善我脑中的语言版图,写下这寥寥万字,也算作为一个结束。
后记
起初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更想带着戏谑的语气用一两千个字来粗略写写语言对于我大学生活的重要意义,但是没想到越写越认真,也没想到能完整得书写下这几年用业余时间学习得来的语言学知识。在写完的那个瞬间,更多的不是自豪,而是感动。(这里略有些矫情。。。)
从高中开始锻炼翻译,慢慢从中级口译学起,到大学的CATTI二级翻译证书,到之后毁灭性的翻译职业葬送,再到之前的重新拾起翻译这份事业,也许我并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译者,毕竟我没有时间终日细磨我的翻译表达和水准,但是我认为我是合格的。合格并不只在于我拥有译者的能力,而更是在于译者所怀有的奉献的心,为身边的人付出,为这份事业付出。很遗憾,我人生第一本由我独立翻译、独立校对、独立制作的王小波译本没有成功送达它的主人手中,但是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
最后我想用法兰西前总统萨科齐先生卸任演讲中一句话结束我的啰嗦。
Je veux vous dire les choses du fond de mon cœur, je veux vous puissiez réfléchir et comprendre que quand on défend des valeurs, la seule façon d’être crédible, c’est de les vivre.(我想要你们思考,想让你们明白,一个人若想捍卫自己提倡的价值,唯一令人信服的方式,就是必须去亲身实践这些价值。)
我和大家一样都怀有最为深刻的梦想,也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四年时光,我发现我的梦想时常水土不服,在这个并非绝佳的追梦环境中,我极其疲惫,有时也遍体鳞伤,但是从不停顿实践我心中梦想的价值也让我的梦想成为了伸手可以触及的事业。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冠军,不管是DotA冠军还是ACM冠军,本质来说都是野心最终的寄托。好好奉养这份关于梦想的野心,该鞭挞时候鞭挞,该呵护时候呵护。野心的茁壮成长会帮助你实现人生最华丽的逆袭。还有记住,暗透了才见星光。Viva la vida !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届毕业生(现供职于KPMG SH所)
黄远杰
2013年4月19日于新图




专题一
德语——风雨飘荡中的刚强淡定
前记
各位朋友们,我来晚了~
毕业这三个月,我完成了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交易员。时间不长,但是受益匪浅,而之后更是静下心来,走上了奋进之路。
闭关修炼成为一名审计师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从零开始更是让我头痛不已。毕业至今三个月,刷完CPA的四项单科之后,我想我将来会是一个优秀的注册会计师的,但是抛开这个身份,虽然现在基本处于全国飞的状态,我想我还是要抽出宝贵的睡觉时间写出这篇文章和语言圈的朋友们多聊聊~
正文
在上次语言梳理的文章中,我没有提到德语,那个是因为文章的结构内容需要而忍痛割爱。但是我自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痴迷于德语这门文字,其原因不只是难学的一种征服感,更是文字中给我带来的一种另类的性感魅力~

把Deutschland翻译成德意志国,也许是满清学者们对于天朝之外国家了解最为深刻的时候。仅凭德意志三个字便基本奠定了我天朝子民心中对于德国人民的形象:硬朗,高大,铁血,冷漠,帅气。(最后一点是针对中国女性的。。。)追根溯源,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时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献中的Theodiscus一词,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也许各位对这个时间点不够有直观的了解,我用最近比较火的一张时间轴图给大家列示一下,如下:


从图中,我们可以对比看出8世纪的德意志还不叫德意志国,其还在法兰克人的统治之下,而同时期,中国已经走上了兴国巅峰之路。以上是百度上面的解释,但是由于theodiscus是源自于法兰克方言,来源并非是主流拉丁语,所以我查阅了《世界文明简史》后发现,其有这么一段陈述:"德意志"一次源自古日尔曼语diutisc(由theoda,即部族民一词而来),最初只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古老部落和部族所讲的方言,时间大约在8世纪.Diutisc首次出现在拉丁语约于公元800年的法兰克人教会文献中,指的是莱因河彼岸部落所讲的方言.公元860年,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日尔曼诗人Otfried在其拉丁文写的有关方言的著作中提到theodiscus,说这是法兰克方言.到12世纪时,theodiscus的含义才扩展到包括部族民的意思.但是自从9世纪以来,还出现了另一个称呼这些部族民的词Teutonicus,这个词是由条顿人Teutone一词派生出来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theodiscus这个词,总之后来这些拥有共同语言的部族民,就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称作teutsch-deutsch,即德意志了。所以从德意志名字得来之初就决定了这片土地是人民的土地,社会主义的信条在一开始就植入了这个国家的骨子里面。 就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德语慢慢显现出一门语言的发展雏形。德语成为独立语言的历史是中古时代早期高低德语子音推移发生后开始的,其发展主要脉络大概是:古高地德语、中古高地德语和早期新高地德语,其中同时又有低地德语的混杂,最后成为了标准现代德语。德语的发展正是反映了德国人直肠子的性格,各阶段相互承接,最后的统一标准也相当的彻底,绝不存在像单单一个温州,苍南人说的是闽南语,而温州市区却说的是瓯语这种情况。(很高端的字吧,不认识吧。。。我也不认识,懒得认识。。。)那我们就以上面提到的发展脉络来看看德语怎么从无发展到帝国语言的。

一、史前德语

1、古高地德语

讲述到德语的原型,学界众说纷纭,更有甚者将罗曼语系的古法语认为是属于日耳曼语系的德语的鼻祖,这可能是种报复,总而言之,争论非常的大。但是主流观点是认为,古高地德语是今日德语的原型。有关砖家推算,最早的古高地德语在公元前5世纪就可能已经出现了,但是这种话跟天气预报一样不靠谱,要想在会计里面,或有资产要在很有可能(也就是90%可能性)的情况下才能确认收入。。。但是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了古高地德语的存在——Elder Futhark。跟罗塞塔石碑相比,这个铭刻当然不够上档次,但是其的完好保存却是被尊为是印欧语的始祖,其地位也不低。我想花一点篇章解剖一下这位“始祖”。

"Futhark"是字母表的头六个字母,也就是上图所陈列的六个字母。这样的字母一共有24个,每一个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含义,而这24个字母又被划分为3组。如下图:

第一组叫做Freyr's Aett(Aett的意思就是中文“组别”的含义),或者拼写成为Freyja's Aett。如果各位有对北欧神话有研究的,你们可以很快发现这与神话中爱与美丽之神弗莱亚的名字是一样的,的确北欧神话的弗莱亚就是来自于此,而一周之中的“解脱日”——周五(Friday)就是以这位女神而命名滴~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字母就是代表她的。我在下面整理了所有字母代表的具体含义,如下图:

我们可以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字母发音的意义要远小于表意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字,这24个字母更像我们的易经中的占卜符,同时各种字母又有其各自的“风向”,因为这些字母又有方向,所以正向和倒向又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比如说:第一个字母的正位代表战利品, 富足的生活, 未来的财运, 成功与希望, 对未来的远见, 强盛的生育能力, 创造与毁灭,其倒位代表失落的财富地位和自尊, 自私, 混乱, 贫困的奴隶。 也许看到这里,我可能唤起了大家大脑中的一些印象,看过《指环王》的人对这些字母(也就是rune字符)都应该不感到陌生. 《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在书中创造了一个充满魔法和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 传说和咒语在故事里被他运用的天马行空. 除了托尔金的想象力令人惊叹之外, 这还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对于如尼文字的了解. 如尼文字(Runic Alphabet), 首先要澄清的是, Rune并不是一种语言, 而是一种书写符号......可以算是"书法"吧!

普遍认为, Rune最早发展与古德国, 用于文学占卜以及魔法, 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如尼石刻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而实际的使用时间可能更早; 后来这种书写方式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600年间逐渐散布到北欧, 不列颠, 冰岛, 甚至在北美的某些地方都发现了有如尼字母所篡写的石碑; 所以, 如今我们所指的如尼字母, 已经不光是古德国如尼, 而已经是包含了大半个欧洲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与文化的如尼字母的总称了. 关于文字的来历, 据说是吸取了希腊, 伊特拉斯坎, 和东罗马文字的字形变化而成, 甚至还可能受到了一定阿拉伯文字的影响, 具体影响已不可考证. 托尔金在他的《指环王》中很自然的将如尼字母与魔法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 "Rune"这个词语的本意就是"神秘, 私语", 在古代欧洲, 如尼字母除了作为一种记载文字, 它更重要的一个功用便是占卜(Runic Divination), 文字与魔法之间是相通的, 每一个字母都代表了一个或几个特殊含义和属性, 有些是实物具象的(eg.财富), 有些比较抽象(eg.精神之力). 人们相信如尼字母中包含一种神力(Divine Power), 在北欧神话中, 奥丁神被钉在宇宙树上九天才领悟了如尼, 后来更依靠从如尼中领悟的知识向弗莱亚交换了暗黑巫术......可见Rune的神奇......不过这些都是神话了. 最早的古德国如尼文字(也就是上述的Elder Futhark)有24个字母, 传播到斯堪的纳维亚时简化到16个(Scandinavian Futhark); 英国人的祖先, 后来被统称为盎格鲁-萨克逊的三个旧德国部族也对如尼字母作了改进, 将字母扩展到33个(Anglo-Saxon Futhork).

在八世纪出现了最早的德语单词表之后,我们发现了可追溯到九世纪的连贯文献,比如说Merseburg咒语,其中有一段:Eiris sazun idisi, sazun hera duoder;suma hapt heptidun, suma heri lezidun,suma clubodun umbi cuoniouuidi:insprinc haptbandun, inuar uigandun.
翻译过来是:Once sat women,They sat here, then there.Some fastened bonds,Some impeded an army,Some unraveled fetters:Escape the bonds,flee the enemy!
从这一段简短的咒语中,我们发现,其在构词上很有圣经语言的特点,单词变格变位的重要性凌驾于句法词序的重要性。从历史上说,当时正是伟大的查理曼大帝掌权的时期(德国人叫卡尔大帝,同时他也是扑克牌上红桃K的人物。我在这里纠正一个错了好久的翻译错误,查理曼大帝得名于法语的Charlemagne,mange本身就有大帝的含义,所以按照法语的说法来翻,应该是查理大帝。。。),因为要建立他自己的基督教帝国,所以要求所有的高知团体,包括教会团体和学者团体推行以古拉丁语为样板的民间语言,所以在那个时期我们才得以看到古拉丁语模板下的氏族社会日耳曼农民语言。从这个时期,德意志语言意识便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从语言学的角度上来看,古高地德语在这个时期实现了一次很重要的“剥离”。在民族大迁徙之时,南北日耳曼民族互相失去了联系,各自组成了全新的部落,这造成了一场巨大的辅音变化,史称第二次辅音变化(die zweite Lautvershiebung)或者古高地德语辅音变化。为什么说它是一次重大的“剥离”,是因为这次辅音变化让高地德语(Hochdeutsch)从西部日耳曼部落语言中脱离出来,并对形成低地德语(Niederdeutsch)的过程起到了极强的催化作用。根据《德语简史》中所阐述的,日耳曼语的清爆破音 p,t,k 遇下列几种情况时分别变为:
1 ) 古 德 语 的 清 塞 复 合 音 pf,(t)z,kch(经常写成ch):
a. 位于词的开头音,如:

哥特语 pund→古德语 pfundt(Pfund)
哥特语 tiuhan→古德语 ziohan(ziehen)
日耳曼语 plgan→古德语 pfleegan(pflegen)
哥特语 kaúrn→古南德德语 chorn(Korn)
b. 位于词中和词尾的 l,r,m,n 之后,如:
哥特语 hilpan→古德语 heelpfan(helfen)
哥特语 paúrp→古德语 dorpf(Dorf) (19 世纪,位于 l 和 r 之后的 pf 音又变成了 f 音,如:heelfan, dorf 等)
古萨克森语 swart→古德语 swarz(schwarz)
古萨克森语 werk→古德语 werch
c. 遇重叠辅音,如:

古英语 Appel→古德语 apful(Apfel)
古萨克森语 settian→古德语 setzan(setzen)
古萨克森语 wekkian→古德语 weccan(wecken)
2)古德语的清复合摩擦音 ff,zz,hh(写成 ch)(不包括复合辅 音 st,sp,sk 和 ht,ft,tr):

a. 位于词中的两元音之间,如:

古萨克森语 opan→古德语 offan
古萨克森语 etan→古德语 ezzan
古萨克森语 makon→古德语 mahhon
b. 位于词尾的元音之后,如:
古萨克森语 skip→古德语 skif(f)
古萨克森语 fót→古德语 fuoz(z)
古萨克森语 ik→古德语 ich
等等。。。

这次辅音变化过程比较复杂,由于各地政治环境的不同,辅音变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德国巴伐利亚当地方言(也就是在慕尼黑乡下经常能够听到的“村话”)改变得最为彻底,比如说慕尼黑村话的糖(德语Zucker)是Zugga,位于两元音之间改作叠词。因为辅音变化程度有地域上的差别,所以学家划分了一条ik/ich线,区分区域的音变程度。从划分线中,我们得出,南 德方言(Oberdeutsch)积极参与了第二次辅音变化的地方方言,南德方言中有阿雷曼方言、巴伐利亚方 言和法兰克方言的一部分。属于德国中部方言(Mitteldeutsch)的 法兰克方言的大部分和图林根方言只在某些形式或个别单词上参 与了第二次辅音变化。居住在 ik / ich 线以北的萨克森人,部分法 兰克人(低地法兰克人)和弗里斯人(东弗里斯人和北弗里斯人)根 本就没有参加第二次辅音变化,这些地方的方言我们统称它为低 地德语(Niederdeutsch)。为了将没有参与第二次辅音变化的低地 德语与全部和部分参与了第二次辅音变化的南德方言和德国中部 方言区分开来,我们又统称后两者为高地德语(Hochdeutsch)。

除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辅音变化导致了低地和高地德语分道扬镳之外,德语的众多元音和词法句法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请大家回头看一下我给出的那一小段Merseburg咒语,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动词和名词带有强烈的拉丁语的色彩,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无冠词出现。这是典型的古典语言的标志。而在8世纪左右,德语跨出了成为独立语言的重要一步:改进其古老复杂的屈折语体系,将拉丁式的综合结构进化成为简单的分析语结构(也就是我们现代英语所使用的语言结构)。比如说,定冠词由古德语的指代词deer,daz和diu变化而来;不定冠词由数词ein变化而来。

所以根据上述所说的,我们可以在此陈列出一张关于古高地德语基本的发展脉络。


二、中古德语

在谈论中古德语发展之前,我想先吟个诗。。。
中古德语:Dû bist mîn, ih bin dîn:des solt dû gewis sîn.dû bist beslozzen,in mînem herzen,verlorn ist daz sluzzelîn:dû muost och immer darinne sîn.
现代德语:Du bist mein, ich bin dein,dessen sollst du sicher sein,Du bist verschlossen,in meinem Herzenverloren ist der Schlüssel fein,Du musst für immer darinnen sein

恩。。。可能看到中文译本,大家有机会猜出这段出自哪里。。。

中文译本: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丢了锁上的钥匙,是我,也许是你自己。从此无法开门,永远,你关在我心里。

这段诗出自我从小的精神导师——钱锺书(请允许我在这里用繁体,c'est d'y rendre hommage…)先生的《围城》开头处。啰嗦了这么多,重点不在钱先生,而是中古个现代德语的直观对比之上。如果没错的话,德语学得不错的童鞋应该能够大致猜出中古德语版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中古德语已经大大从古典语中剥离开,向着独立的德意志语言迈进。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德意志进入极其极端的封建主义时期。政治上,扩大王室权利,立集权法制,框死帝制的绝对权威;军事上,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就在这个时期发生,最初是采用军事手段占领了 易北河和萨勒河以东地区的斯拉夫人的土地;文化上,骑士阶级出现,这群天天嚷嚷着动刀动枪的人在当时就是世俗的屌丝阶级(当然法国骑士的档次还是很高的,这里不做一棒子呼死一船人的事情),从而催生出了世俗文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时的德国涌现了一批带有非常浓郁的骑士世俗诗歌,其中就有尼伯龙根之歌。为什么说是世俗诗歌呢?因为这一批诗歌的语体都是有着强烈的中古德语方言的色彩,特别是巴伐利亚方言对于该时段的诗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骑士文化很大程度上又加强了各德语方言区的交流,这点在商业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起初商业办公用语都是拉丁化的用句,但是其又受到了日耳曼语族的影响,所以形成了通俗拉丁语这个奇怪的变种,如下:Pro Deo amur et pro christian poblo et nostro commun salvament。大家可以看到拉丁语的爱amor衍变成了amur,其发生的时间早于第二次音变。在长时间的贸易过程中,中古德意志人民发现这种奇奇怪怪的拉丁语既没有了拉丁语原始的严谨和神圣,同时也没有自己的德语方言来得顺口,于是越来越少的人用拉丁语促成贸易,反倒是德语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流行。但是由于当时各地方言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所以传播统一的过程要比想象得来得长。多亏了贸易非常强的流动性,德意志西部地区的方言渐渐为东部和北部的人所知。不过至今为止,不管是德语商业还是公文用语都是文学语言的功能变体,但它们或多或少地带有浓厚的方言气息,因此使用范围在地域上相对受到限制。由于它们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成为未来语言发展的方向和形成民族语言的根基。

从中古德语本身,我们可以从现今德国的一些城市名上寻找突破口再去研究。Berlin,Leipzig,Chemnitz,Dresden,这些城市对于大家都并不陌生。这些地名都是来自于更东边的斯拉夫语言区,同时德语中的Grenze, Quark等等的词汇来自于斯拉夫语言区域更为东边的俄语。可以看出,在那时,中古德语于东边的语言交融更加频繁。在当时西法兰克帝国不停东扩的背景下面,被征服地区的斯拉夫语言对于中古德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同时,占领区内不同的德语方言也不停地相互影响着,比如说,中东部德语区(也就是图灵根附近地区)的出现对近代德语语言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举个例子,在诸多如gehen,stehen的动词中,中古德语经过演化已经开始大力简化,将本来的-ei音节简化成为-e,并标准化,避免了不同单词有着不用的表示,还有在单词wachsen,sechs等等中,-chs发ks的音。(在我自己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对-chs发音的处理表示很疑惑,它跟-ch和-chen的发音差太远。这是少数我觉得德语不合逻辑的地方。)有些影响甚至依然还存在于现代德语中。

在从古典语中剥离之后,中古德语的音变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我们在这个德语时期已经看不到像第二次音变那样“轰轰烈烈”的变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一些长元音软化,例如双元音 ie, uo 和 üe 变为长元音 i,u,ü,同时一部分词形进一步简化,例如位于辅音 l,r,n,w 或元音之前的 e 往往被省略掉,如中古德语gelîch →glîch→(现代德语gleich)。

然而由于与古典语一定程度地断绝了联系,所以古德语在名词和形容词方面开始很难从词尾区别格位了,之后因为元音的进一步软化及弱化,中古德语就已经完全没有了区别。如在古德语中,以-en,-ōn和-ēn结尾的弱变化动词之间还有区别,现在取消了这种区别,统一变成以-en结尾。随着这种变化,新词类冠词对确定名词的格就负有更加重要 的任务。因在谈话中冠词也处在非重读地位,所以冠词的元音也 同确定名词格的元音一样被弱化。在古德语中只表示阳性名词单 数第一格的 der 形式,在中古德语中可表示阴性名词单数第二、第 三格和阳、中、阴性名词复数的第二格。由古德语dea,dia,deo 和 dio 合并成中古德语的 die 的意思更多,它可表示阴性名词单数第 四格,阳性和阴性名词复数第一、四格。中古德语den 不仅可表示 阳性名词单数第四格,还可表示阳、中、阴三性名词复数的第三格。

虽然中古德语在这个阶段的音变和词形变化只是对于第二次音变阶段的一个补充或者说是完善,不能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历程,但是这个阶段的发展是德语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语言内生的发展过程,对近代德语的影响可谓是说再大也不为过。比如说,古典语从语言本身来说,其实是一种精于书面表达但是却不易于语言表达的语言,它依仗语者对于词汇的精准运用,对于句法的要求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它也依靠听者能够毫无障碍地去理解语者的词句,不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交流起来信息误解率较为高,但是中古德语正式取消了词尾格位,为将来语言发展注重句法铺平了基石,让它朝着“人民的语言”这个目标发展,而完善的句法结构也正是现代德语逻辑感和美感的所在。

在结束这个部分之前,我还想谈谈这个阶段外来语对于德语的影响,我想这个有助于理解德语的跨文化交流,同时也帮着各位多记住一些外来词丰富自己的德语。(就想,把appointment替换成rendez-vous是件看上去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酷炫华丽吊炸天的事情。)

上文提到过在中古德语出现的阶段,内部和外部政治环境催生出了骑士阶层,而这个阶层很大程度上帮助形成了全新的德语世俗文化。在这个背后,法国模板的印记深重。许多德国骑士到过法国,德国诸侯的子女也到法国接受高层次的教育。直到近代德语时期仍有一些诗人习惯将一些法语的词汇写进他们的作品,他们想以此说明,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掌握了法语知识。这样就导致很多的德语单词基本原封不动照抄法语,而这些单词也基本于“骑士精神”有关:
现代德语中古德语法语
AbenteuerAventiuerAventure
TurnierTurnierTorreier
LanzeLanzeLance
PanzerPanzierPancier
BannerBanierBaniere
FloeteVloiteFleeute
PreisPrisPris

同时,德语文化圈也渐渐引进法语文化中的敬称“Vous”的说法,在骑士阶层的生活圈内,用“您”(Ihrzen)称呼代替了传统的“你”(Duzen)。直到12世纪,用“您”称呼还不太普遍,但随着宫廷文化的发展壮大,宫廷称呼“您”的使用范围才扩大(直到17世纪,才开始发展用Sie称呼)。

而其他的语言对于德语的影响没有法语的影响来得这样深远,但是我们也可以从现在的一些单词中看到零星的外来痕迹。如中古德语wapen(现代德语中的Wappen,原本是高地德语Waffe在低地德语,也就是之后荷兰语中的表现形式。还比如说中古德语的spacziren(现代德语的spazieren)源自于意大利语spaziare等等,不一一枚举了。

在顺利经过中古德语的蜕变期之后,德意志语言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大约是14世纪左右,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出现帮助德语区各方言加速融合并形成一种公认的语言形式。那个时候,一个强大的汉萨同盟在北德建立,而在那个区域,人们主要使用的德语形式是低地德语,但是和现在荷兰地区的低地德语不一样,该区域语言被进一步命名为中部低地德语,发展的程度比北部低地德语要更加现代一点。由于汉萨在当时实力雄厚,特别在商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肆对外输出该地方言,同时也很快使得地区内本来存有的一些小方言消弭了下去,甚至到之后的14世纪末,它成为与北欧通商的官方语言。中部低地德语在德语史上之所以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当时不仅影响了其他德语地区,也影响了其他语区,如在当时的斯堪的纳维亚诸语言中几乎一多半词汇是中部低地德语借词(所以熟悉瑞典语的朋友一到德国去旅游就会很诧异的发现,中间隔着波罗地海峡,但是两国的文字是多么的相似。)。14世纪下半叶和15世纪下半叶,高地德语也受到了低地德语的影响,北德的法律文书和汉萨城市同盟贸易直抵帝国的最南端。

在同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语言的发展带入了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但是在德国的领地上,不同的方言还是存在,再加上使用的不同的字体,那就意味着同一个信息的表现形式十分纷繁复杂,所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印刷厂开始做字体的大致统一,之后也渐渐为“共同统一的德语文字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除了印刷术,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兴起加剧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便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词语,而在现代德语中,这些专业化的词语大多都是困扰德语学习者的绊脚石,我们不停在问:为什么这个词是这样的捏?很多时候,德语老师们的绝招就是:不为什么,背下来!在《德语简史》中,其对这些词语为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南德商用语言今天仍在发展,如Handelsgesellschaft,Handgeld,Kaufmannschaft,Kaufhaus,Schuld,Schuldner,Wechsel,verrechnen等。由于南德商人与商业贸易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意大利城市和港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大批意大利语词汇进入了德语,如Lombard(本指倒腾货币的人,后指抵押贷款),Bank(意大利语banco),Konto(意大利语conto),Kredit(意大利语credito),Kapital(意大利语capitale)等。与此同时,航海的专用词汇也有了发展。德国海员用语仍以 共同日耳曼语为基础,如 Bug,Mast,Nacken,Ruder,Schiff,Segel,Steven 等。”在这些词汇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中世纪以来的词。中世纪对德国的朝圣者和商人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们的活动将一大批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词汇带进德语。诸如此类的外来现象不胜枚举。

三、现代德语

现代德语的发展也就是500年左右的时间。从1578年的拉丁语版的《德语正字法》(De orthographia Germanica)到1663年的《德意志普通语详论》(Ausführliche Arbeit von der Teutschen Haubt Sprache),德意志语言渐渐走向了标准化的大国语言之路。

在这个不算漫长的过程中,马丁路德在圣经上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近现代德语在很多方面的发展。作为一个出身良好的传统教徒,马丁路德在对圣经的翻译上偏好南方的德语方言,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德语中很多熟悉的动词,比如说glauben,kommen,koennen都是他所决定下来的,更多的单词还有fuehlen在路德词汇中empfinden(这个地方困惑了我很久。。。),Gefaess叫Geschirr等等。

在马丁路德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三十年战争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然而在这段充满冲突的时代,德意志的民族精神慢慢形成,所以使得德意志的语言标准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其中,屌丝革命(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狂飙运动”(die Bewegung des Sturm und Drang)更大地丰富了德语词汇的内涵,包括die Bewegung本身,还有像Bedeutung,Begriff,Bewusstsein等等的词使得德语的表达充满了动感而更富煽动性,也更为之后德意志走向了黑暗面埋下了伏笔。同时还有很多数学和历史领域的单词进入德语的日常用语,比如Abstand,Spielraum,Staatenbund等等。到了现代德语的时代后,外来的借词已经不像在中古德语发展末期和法语意大利语心心相惜,反而会更多来自于“更高级”的语言——英语(这里高级的意思是发展层级上的关系)。这些外来词集中在更加民主开放的领域,比如说Parlament,Akte,Addresse等等的,我倾向于把这个过程称为“民主的泊入”。我们常常会看到的一些看似形象的组合实际上是来自于英语的逆喻逻辑,比如说,开火除了翻译成schiessen,Feuer machen似乎更加多地得到使用,所以看出这个过程也更加深了德意志语言的生动性。同时,德语构词方面,人们更加倾向于复合法而不是构词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两元复合慢慢发展成N元的复合,比如说,简单的两元复合单词为Zellstoff,N元的Donaudampfschifffahrtselektrizitätenhauptbetriebswerkbauunterbeamtengesellschaft。由于复合构词法会将很多单词构造得极其复杂,所以说,19世纪时期便慢慢出现了词首字母缩写法,于是便出现了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如SPD,CDU等等的缩写。

在有了充沛的名词储备之后,德语开始使用大量的名词的改写形式,形成了一种名词化文风。我们现在使用的功能动词的固定搭配就是起源在那个阶段。一开始,传统语言学家将这种语法现象看成是一种语病,因为学者认为它们把本应该用简单动词复杂化为名词结构,这是一种语言学的逆发展,不可取。早在基督教化的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了这种语言现象,如基督教的主祷文中就有führe uns nicht in Versuchung(勿受诱引)一句。但是直到后来,学者们才发现功能动词的修辞作用,语义功能和句法性能;同时多少年来,惯用语 Abschied nehmen,zur Antwort geben/bekommen,die Flucht ergreifen,in Angriff / in Kraft / zur Verfügung stehen,in Frage kommen,zur Schau stellen,von etwas Gebrauch machen 等已在德语中深深扎根,从来没有人认为要把这些惯用语“清除”出德语或者也找不到什么更好更简单的方法替代它们。采用名词词组的语言风格已成了现代德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名词词组可以表达那些管理技术复杂、延续时间长的过程,它丰富 了德语语言。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语言的内容发生变化,原 来只可用动词表达的过程现在也可用名词来表达。用动词描述一 种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到人称、动词时态、动词的式、动词的语态等 一系列语法变化,但用名词就省了这些麻烦。所以,如要从语言上 去复述一件已讲过的事情,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四、德语发展趋势

在学习德语之处,一定会有一些人说道德语怎么怎么难,事实的确也是这样的。相比英语来说,德语的习得难度体现在各方各面。从上文中所梳理的德语发展轨迹来看,德语是十分“内向”的,所以发展到近现代德语为止,它的发展依旧还是“内向型”发展轨迹。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语随着法西斯的野心散播到了全球,现在几乎全世界都有当时散落的德语聚居区。由于聚居区与外界语言不停的传播交流,德语也渐渐走出了封闭式的发展轨迹,慢慢走上了几乎所有发展成熟语言所必经的分析型语言的发展之路。但是在这个之前,也就是现在,德语依旧处于“内向型”和“分析型”之间的“混合型”语言的阶段。但是可以预料到,随着语言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德语中的大部分规则将会得到改写,从而谋求一条更加符合语言传播的一条路——更短、更简、多名少动、简化时态。

专题二
古希腊语——Older than older(第一部分)
前记
时间一晃离上一次发日志正正好好一年的时间,生活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剧变,于是更多空余的时间用在了家人和床上。心心念念的新专题从今年一月份开始谋划硬是到现在依然没有截稿,我想要写完整个古希腊语的演进或者历史,其难度不比一部荷马史诗容易,这大半年的时间,我翻阅了很多的史籍和论文,用心写出的文章本质来说还是管中窥豹,写到万言之后总觉身心俱疲,同时挫败感十分强烈,总觉有漏洞有不足,但是不知从何补起。同时国内相关的文献少之又少,孤独感又徒增。在完成今年的CPA大考之后,终于在出差途中拾得些许时间完成上古希腊语的部分,心累之后,我想我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考量去学习古希腊语真正的精髓,或许搁笔一阵等有灵感和积淀之后继续提笔写完这个专题的第二部分。不过,在认真梳理了上古希腊语之后,我对这个现今被人遗弃国度肃然起敬。欧债危机让希腊成为了让人头疼的地方,避之不及,但是拉长历史的时间线,我看到的是这个文明短短的迷失方向,对于其他民族包括中华民族来说,他们过去的灿烂丰富了整个地球文明,我们不能忘记。在开文之前,我想借用大刘《三体》中的一句话:要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正文
在高中上历史课的时候,历史老师总会从希腊文明开始介绍,当然永远坐在讲台边上的我的注意力永远不会在正儿八经的板书上,不禁开个小差深思:为啥希腊叫希腊,而不叫“格里斯”(Greece)?
当然,本着勤勉尽责的态度,我每节课都在这么努力思考,但是总会以流口水的贴近大地的方式结束思考。高中3年过去了,依旧没有答案。
但当大学上了我之后的一天,我无意间走上学习德语的不归路之后,我终于找到了灵感重拾了高中未竟的事业。既然“Deutschland”被大师翻成了“德意志”,那希腊的缘来也应该来自于希腊语亦或是古希腊语,即“Hellás”。而Greece则是源自于古希腊语的“Γραικ”(Graikos),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西方人要以这个单词命名希腊。
希罗多德曾非常自豪的说过:“希腊人有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神庙和祭礼、共同的习俗。”(to Hellenikon, eon homaimon te kai homoglosson, kai theon hidrymata te koinakai thysiai ethea te homotropa.)很大程度上,这句经典的话已经成为了新古希腊人自我认同以及民族认同的官方表述。同时希腊自身书写的历史记载中早已经有了“希腊人在种族上来源于希伦(Hellen),在语言上说希腊语的人”这样的论调。
【希伦(Hellen)来自于古希腊神话,有一种创世纪神话很接近于诺亚方舟但是又有一点的不同:大神宙斯因为对人类不满,于是引发了一场大水,想要淹死所有的人类。由于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儿子丢卡利文(Deulalion)事先得到了消息,于是造了一艘方舟,和妻子一起躲过了这场大灾难。9天之后,洪水褪去,丢卡利文和妻子成为了人类唯二的幸存者。他们后来按照神谕,拿着石头往身后扔。丢卡利文仍的石头都变成了男人,妻子扔的石头都变成了女人。所以古希腊把这两位当成了所有人的祖先。而希伦就是这两位造物人的其中一个儿子。】
同时,我们从古希腊时期的多个名流千史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喜欢拷问他的对手是不是希腊人会不会说希腊语)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希腊民族很大程度上已经将“希腊人”和“希腊语”两者在潜意识里面联系了在一起,相互依存。还有,作为西方世界中第一种伟大的语言,它以其美妙同时又严谨的表达方式和词法句法孕育出了诸如雅典学园这样早期而又相对成熟的学术圣地。这样天赐的美物又是怎么来的呢?

1、上古希腊语

古希腊语不同于古汉语,后者的演进规律大体是相对封闭的而又自我的,特别是在甲骨文到中国开放门户之间的这段时间,自我演化使得古汉语和汉语脱离周遭的语言和文化独树一帜。但由于希腊所在的巴尔干半岛的南部低于狭窄而又复杂,造成了与现今温州一带“一村说一村话”的语言现象。同时,巴尔干半岛各民族之间由于领土争端引起的各种军事冲突导致了邦国之间的流动相当巨大,所以导致古希腊语虽然分很多的方言,但是其统一性相对较大,故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古希腊语。
现今为止,古希腊语比较公认的最早证据是线形文字A(公元前1450)和线形文字B(公元前1750),线形文字A还要比线形文字B早300年左右。
如上图是线形文字A;下左图就是线形文字B,右图是费斯托斯盘的一面:
从图中可以看出,线形文字A在表现力上面与文字B无法比较,而文字B与克里特岛上的费斯托斯盘(还未破解)相比,更加简化,而后者与埃及的圣书体有点相似。
线形文字A的破解号称是考古语言学的“圣杯”(Holy Grail)。于1900年在希腊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古代宫殿废墟里面发现(如下图)。
考古学家在宫殿废墟的泥板上无意之间发现了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人们将其称为“克里特泥板文字”。由于该文字早就已经失传,所以破解基本无从下手。同时,又没有罗塞塔石碑似的对照文件,使得即使破解也无从论证其正确或者相对正确性。
同时,考古学家在考察这些泥板的时候发现,泥板制作的不同年代竟刻画着另一种比较不同的文字。他们况且将其称为“线形文字B”。由于单一的克里特泥板除了制作年代的确定可以大致推算出当时的王朝时代,但是从形成的起源和演变前后的联系都无法知晓,所以线形文字B的破解就搁置了一段时间。但是在1939年,又一批考古学家在希腊的迈锡尼旧址(如图:就在紫色的中间的位置)中发现了600多块线形文字B的泥板。
这就说明了希腊半岛在迈锡尼时代就拥有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与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A有相同的地方。另外,考古学家在之后的考古中在一个商人的地下室里面也发现了同样的文字B,说明了该文字的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限于高层阶级生活,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也会使用到该文字说明了线形文字B在语言普适的定义上已经非常成熟。
考古学家拿到了这些看似铁证的泥板之后,其实依然束手无策,从之后我细致分析线形文字A的诸多方面来看就可以发现,这两种文字相关性并不大,但是由于有线形文字B在出土证据上的优势首先被破解出来。线形文字B的破译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种文字是希腊大陆迈锡尼(Mycènes)居民所使用的书写体系,这些居民就是使用印欧语族语言的希腊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即是荷马史诗英雄所属的年代,即公元前十五世纪到公元前十二世纪。当然,在这个破译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天才的崛起和陨落的故事,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如果想要把线形文字A的破解逻辑写清楚,那就先要对线形文字B的破解逻辑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之后我们将会发现两种文字的破解逻辑可能取道截然相反。
线形文字B的破解逻辑认为这种语言是一种主要由音节符号组成,加上一部分语标符号(用来表示一个单词或词组的符号)、10进制的计数体系以及用来分隔单词的短竖线组成的语言系统。从Ventris和Chadwick的破解角度来看,这种语言开始有意识地脱离象形文字的构成逻辑,即仅串联罗列眼前的实物同时对于实物的刻画相当精细。基于Ventris的公认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象形的文字形式已经被大大简化,同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发音体系:
由于其中加入了元音,使得文字生化成语言,让该文字在传播和表现方面的优势大大增强,这不仅加速了其自身演化,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在之后流传到希腊半岛后在希腊全境流形并成为希腊统一的书写体系做了很好的铺垫。
除了这些标准化的字母拼写之外,线形文字B 还有一些辅助的符号被用来简化单词的拼写,如下图:
世界上基本所有的成熟语言都会以这种方式去简化自己的行文同时也简化发音,不说汉语,其他的拼音文字诸如阿拉伯语,东南亚的高棉语都有这样的现象。欧洲大陆的德语(正字法之后)也有“双s写成ß”的现象。很大程度上,这再次标志着线形文字B的发展已经相对来说处于成熟的阶段。
但是由于线形文字B的发音与当时希腊半岛操持的方言无法 完美契合,所以这种语言体系显然是独树一帜的。从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的关系假想上来说,线形文字A很有可能是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在希腊人来之前就开始使用的书写体系。之后线形文字A慢慢演化成线形文字B,同时希腊人又通过贸易和战争的方式驻足过克里特岛,使得当时的线形文字B 和当时的希腊半岛的方言迅速融合,甚至希腊人开始接受这样的书写体系并将自己的书写体系向它同化。这样,希腊人就需要规定一些“拼写惯例”来表示存希腊语中音节文字表中没有的发音。
首先,我们从线形文字B 和现今希腊语的习惯发音比较来看,有许多希腊语的发音并不存在对应的线形文字B符号,例如[g],[kh],[gw],,[ph],[th]和[l]。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发音近似的符号被用来取代这些发音:p行的符号可以用来表示[p]、、[ph]的音;k行符号表示[k]、[g]、[kh]的音;t行符号表示[t]和[th];q行符号表示[kw]和[gw];r行符号表示[r]和[l]。然而,尽管这些惯例对古代迈锡尼的抄写员来说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是现在的学者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并与较晚的希腊方言和迈锡尼词汇比较之后才找到这些规律的。下图是由该领域的学者所做的研究而整理的:
通过上文的字母表,我们可以基本拼读出每个单词的具体读音,但是我们从此看出,线形文字B的一个构词定式便是辅音-元音构词逻辑无限套用,从各个对应的希腊文单词来看,它还缺少词首辅音音群,词尾辅音和双元音这样的构词模式。同时我从线形文字B词典中摘录出了很多词语也可以反映出线形文字B 的相对局限性:
我选取了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对于含有词首辅音音群的音节,音群中的每个辅音都可以用一个“辅音-元音”符号表示,其中的元音与音节中的元音相同。例如上图的第5行的“to-ro”在希腊语中的发音应该是“tro”,即双辅音。同时大多数线形文字B的词尾都没有辅音的出现,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日本语中。
还有,线形文字B中的双元音基本不表现出来,除了以u结尾的元音完全表现出来之外。例如,“leu”的发音表达成“le-u”。如下图:
还有更多的相似发音差别,比如说以[-i]结尾的双元音通常省略其中的第二个元音,还有以[i-]和[u-]开头的双元音也要完全表示出来等等。
在线形文字B中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文字现象。
除了表音符号之外,线形文字B中还有一些语标符号。这些语标符号用以表示人、动物、植物、物品。有些语标符号很形象,一看就能知道表示的是什么,有些语标符号则是比较抽象的符号。如下图:
上图是表音和表意一体的字符。有趣的是,这些音节符号的读音和他们所表示单词的发音不同。例如,表示“绵羊(sheep)”的语标符号就是音节符号qi,但是“绵羊”在迈锡尼希腊语中应该是owis(古希腊语ois,拉丁文ovis)。再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中,你可以将音节符号的读音(第二行的红色文字)与迈锡尼希腊语单词(第四行的蓝色文字)作比较。
还有线形文字B对数字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先进语言体系的影子。它采用10进制的计数体系,包含五种符号,每种符号代表10的一个幂。一条竖线代表1,一条横线代表10,一个圈代表100,等等。
从我个人对于要破解古代文字的逻辑来说,我认为表音表意文字和数字的用法是破解一门语言文字的捷径。由于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之间有着相对直接的联系,所以表音表意文字和数字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在下文谈及线形文字A的破解之时,我会更加详细分析。
但是从总体来说,对线形文字B的破解解决了我们对它的三大疑惑:
  • 生于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B对于整个希腊方言的影响多大?或者说,线形文字B成为古希腊语祖先能否站住脚跟?
  • 迈锡尼文明在爱琴海区域的影响力有多大?
  • 线形文字A的破解是否有可能?或者说,从那个角度破解线形文字A最容易入手?

至少,我们在Ventris的帮助下,我们人们从泥版上的文字中了解到了迈锡尼王国的社会政治体系、经济状况、社会生活状况和宗教仪式的情况,同时使人们对希腊语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正如希腊语学者查德威克所指出的,“线性文字B给沉默的史前希腊文明提供了一种语言上的解释,将早期希腊文字的出现向前推进了700年,更加深了我们对希腊语的认识:希腊语拥有一段连续的、有记录的、长达3300年之久的历史。”
而对于第三个疑惑,它依然是语言学上的“圣杯”,但是至少Ventris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二、线形文字A

由于线形文字A同线形文字B的出土地都处于克里特岛,要说他们完全没有联系,我一定是不信的。但是由于文字A比文字B早了几百年,我们也无法去确定两者有着绝对的关联性。在Ventris破解出线形文字B之后,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拼了命地要破解出这个“圣杯”,但是依旧无功而返。比线形文字B复杂的是,线形文字A不仅常见于古时对于库存的记载,也有对于当时社会和政治活动的记载,这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破解难度,当学者在库存刻板上得出了一些较为通用的解答,移植到其他刻板上之后,这些解答又似乎毫无意义。还有,线形文字B的破解很大程度上没有拓宽线形文字A的破解思路。西方学者几乎都是以“线形文字A是拼音文字”的破解思路进行破解,同时也夸大了线形文字B与线形文字A的相关度,这使得破解的难度继续增大。下文我将基于现在已经得出的较为公认的破解思路进行分析线形文字A,同时在之后提出我自己的思路佐证现有的思路的功过。
由于线形文字B的破解,学者首先从线形文字B和线形文字A的对比开始。由于线形文字A和B有大量的共通的库存盘点泥板,所以从这里入手比较方便。下图便是其中一块泥板的文字内容:
从上文的线形文字B对于数字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文字A中也有相似的表达,只是对于10的表达,线形文字A中除了横线还有点的形式。总之,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解读出数字,由上图,分别是:5.5、56、27.5、18、19、5和130.5。将前面6个数字加总,我们得到总数为131。我们猜测是当时的书写员的计数错误,所以我们认为最后一个数字就是对于上述六个数字的加总。还有,从行文上的结构来看,最后一行很有可能是对上面几行的总结,同时我看到最后一行的“ku”就联想到了数学中的加总符号Σ,它是Σ的反写形式。所以在这里,我们大胆假设,“ku-ro”很有可能是线性文字A里面的“TOTAL(ADD UP AND EQUAL)”的意思。学者之后在更多的同样的盘点泥板上发现了这个词,基本可以确定“ku-ro”的意思。同时,在西闪族(West Semitic)语言中,“TOTAL”的表达式“kr”,所以有些学者有意无意地将线形文字A和闪族语言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这只是个孤例,无法从别的字符上侧面佐证这个联系,由于闪米特和亚述民族经商频繁,有可能只是一个借词。
在确定了“TOTAL”的含义之后,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其他的字符。第一行的四个字符“ka-u-de-ta”显然是店家或者地方的名称。而第二行的第一个字符,我们从线形文字B中可以找到一模一样的字符,在线形文字B中的意思是“wine”。由于“wine”的含义在这个泥板上相对比较契合,我们在此姑且认为线形文字A和文字B中这个字符的含义没有改变。在之后,我们连续三次看到了“te”字符,许多学者仅仅将这个字符和之后的几个字符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人或者商家的名称,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方向性的介词。就如现今的资产负债表,有借必有贷。所以我在这里猜想,有没有可能“te”字符代表了一种借或者贷的含义?其他的关键字符我是这么解读的:第四行的“ku”跟上文的一样解释为“ADD UP”;第五行的“da”在线形文字B中的大多数是以“TEMPLE”或者其他神圣场所这样的表达出现的,所以我暂且将其认为是某个“TEMPLE”;同样对于第五行的“问号”,由于在线形文字B中没有这个字符,所以我猜测这个字符的创造是有象形含义的,即天平状可能代表了“EQUAL”或者是“等量交换”,在这边似乎后者较为适合;还有第五行的“du”在线形文字B中有“壶”的词意,所以我猜测,“du”很有可能在这里是个量词,即以器皿作为计量的单位,但是其前面的“i”字我无法解读,可能是“per”的意思。
除了盘点文件,线形文字A更有记录政治宗教的泥板样本,这个是在研究线形文字B时没有发现的。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不包含数字的泥板的文字构造:
单单从上述文本,我们根本无法破解码,虽然其中众多符号可以在线形文字B中找到踪迹,但是字母和字母的组合似乎毫无意义,这种感觉就像刚刚学习阿拉伯语的那段时候,背熟字母表后遍可以遍读古兰,这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一旦坐定到研究字眼具体的意思之后显得几乎寸步难行。但是语言学家在挖掘出的其他泥板文字中,有了一定的发现。他们发现“sa-sa-ra”的字母序列出现的频率相当的高,而且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如下图:
从上图的列举来看,上述三个字母排列都有相同的部分,也就是“sa-sa-ra”的这个部分,但是不同的是,前后有或相同或不同的前缀和后缀。语言学家推测“sa-sa-ra”可能是上述三个词组的字根。从古希腊语的语法结构来看,有种“增扩”的现象。举个栗子:
παδευω        ——教育
επαδευον      ——我已教育
上述两个词组是古希腊语的表达,其中包含了“增扩”(Augment)的语法用法,其实就是对时态的一种表达,上述词组很明显是古希腊语中的动词过去时的标志。按照古希腊语的语法现象来看,语言学家的这个猜测是很有可能的。线形文字A可能很早就开始使用类似于“增扩”的语法结构了。但是由于线形文字A的语法结构过于隐晦,无法从其他语言现象与古希腊语对比来佐证其与古希腊语的相似度,所以更多的语言学家较为保守得认为这个语法现象很有可能始终借词(borrowing)现象。在作出这个重大猜测之后,线形文字A的研究似乎停滞不前。
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大抵已经将线形文字A与周围大多数的主流语言(希腊语、闪族语系、安纳托利亚语、伊特努利亚语等等)进行了比较,有很多相似的语言现象,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都成为单薄的假设无法板上钉钉。
笔者也时常感叹为何如此独特的语言没有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这样的如有神助,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死路一条。如果我们没有简单粗暴的对照文本解读,那我们可以尝试间接的方式进行试错解读。
笔者一天晚上在研习FRM概率部分的时候突然想到,既然概率学能够帮助我们管控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其用在尚未破解的线形文字A上呢?金融风险和线形文字A从本质来说都有一个最为明显相同点,那就是两者都有其特有的“范式”(paradigm)。金融风险的切入点永远是定价(pricing),假如持有净头寸的价格严重偏离定价,那就有出现风险的可能。而在破解文字的问题上,动词的破解是重头戏,动词包含了一种语言的最精髓的部分,换句话来说,一种语言的存在没有主语没有宾语是可能的,因为这些文字部分可以通过“指代”来完成,但是动词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让文字进化为语言,无法进化的文字自然很难成为现今我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对象。动词又和人称和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由于每个语言各个不同阶段的语言时态会有所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深挖下去会绕弯。但是人称(你、我、TA、我们、你们、TAs)的表达相对来说较为固定(对于西方语言来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统计现代语言各个人称的使用频率来假设线形文字A人称的使用频率,然后在已经挖掘出来的所有石板上检验,假如可行,便能推测出线形文字A的动词形式。同时,我们可以将这个模型进行参数修改,“现代语言”参数可以变更为其他更加接近线性文字A所在时代的文字。
假如上述的方法发现“sa-sa-ra”及其类似的表达并不是线性文字A中动词的表达形式,那剩下的较大可能性便是“sa-sa-ra”是上图三个词组的词根,也就是名词。那也不是死路一条,通过对现出土的所有泥板进行统计,将出现的可辨认词组做一个出现频率的统计,将类似于“sa-sa-ra”的词组拎出来与线形文字A的盘点泥板对比寻找相似词组。当然上述两个方向中前一种较为可行,但是由于国内的google太渣,无法访问很多线性文字A的文献,概率统计的工作也就无法完成。假如能有机会得到线形文字A的所有泥板文献,我想这个工作也将会是一个可行的尝试。
现今研究线形文字A的众多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解读基本停留在拼音文字的逻辑上,即一个字母代表了一个发音,通过字母和字母的有机结合构造成一个个有具体意思的单词,之后再成句成文。由于线形文字A形成的特定时间段,即公元前1800年左右,线形文字A应该依然残留着象形文字的基因。同时由于线形文字A形成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在伟大文明——古埃及的正北方,很有可能受到古埃及文字,即圣书体的影响。在线形文字A流形的那段时间期间,古埃及处于中王国时期,文字由繁趋简,发展为祭司体,圣书体正在经历由繁入简,从纯粹的象形文字慢慢发展演化成为表音表意俱有的语言体系。由于我并没有证据说明线形文字A和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之间有联系,或者说与世界上众多的古代文字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单单从包括圣书体的众多古文字的发展路径来看,线形文字A也正在经历由象形到拼音,由繁入简这个演化过程。这个进化过程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前后时代的文字对照,线形文字A的破解几乎是不可能的神迹,所以学界会将线形文字A的破解称为“圣杯”。但是通过统计学的科学尝试是否能够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也待笔者和学界人士进一步求证。
古希腊语(第二部分)待续

由于时间和精力真的有限,上篇文章的很多错误还没来得及修改,希望大家可以多在留言中指出~
同时,阿拉伯语中的一段我已经高亮出来,希望大神一同帮忙分析阿拉伯语。

KPMG SH Office FS1
黄远杰
2014年10月26日于上海





上一篇:卖淫业是好还是不好?
下一篇:(黄白黑)三大人种的智商及身体比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五皇汉网

GMT+8, 2024-5-4 13:33 , Processed in 0.081964 second(s), 22 queries .

九五皇汉 复兴华夏

© 反对对汉文字狱,本站畅快发感想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